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,是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70年,也是安徽水利事業實現重大跨越的70年。在安徽省委、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,江淮兒女矢志不渝、頑強拼搏,譜寫了一曲盛世治水的精彩華章。
水利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完善
1950年,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作出《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》,掀起新中國首次治淮高潮。佛子嶺、梅山、響洪甸、龍河口、磨子潭五大水庫相繼建成,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修筑加固,城西湖等4處蓄洪工程全面興建,18處行洪區得以開辟,“蓄泄兼籌”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體系初步形成。1991年,國務院確定興建19項治淮骨干工程,其中涉及安徽的14項。至2009年底,以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為代表的14項治淮骨干工程全部完成,基本形成了淮河中游防洪保安體系。2011年,啟動實施進一步治淮工程,涉及安徽的主要有5大類17項工程,已開工建設10項。
八百里皖江安瀾,關系1200多萬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。1998年長江大水后,黨中央、國務院作出了災后重建、整治江河、興修水利的重大決定。安徽省同馬、安廣、樅陽、無為、和縣、池州、馬鞍山、銅陵、蕪湖9大江堤全面完成達標建設,可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。2006年以來,長江主要支流治理力度逐步加大,滁河、水陽江、青弋江、裕溪河等重要支流相繼得到有效治理。
新中國成立以來,安徽持續開展大規模水利建設,累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2100多億元,安徽省基本形成防洪、除澇、灌溉工程體系,發揮了防洪、灌溉、供水、發電、航運、漁業、生態等綜合效益。
水旱災害防御效益顯著
安徽省地處華東腹地,中緯度過渡帶、南北方過渡帶、海陸過渡帶在這里疊加,安徽省降雨時空分布不均,南多北少,山區多平原少,70%的降雨集中在汛期,年際間豐枯懸殊,易澇易旱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氣候條件,決定了江淮大地水旱災害頻發。
70年來,安徽省堅持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為首要目標,依法防控、科學防控,成功應對暴雨、洪澇、干旱、臺風等多種災害。先后戰勝1954年、1963年、1991年、1998年特大洪水,特別是近年來又全面戰勝2007年淮河大洪水、2008年滁河大洪水、2010年長江淮河大洪水、2016年長江流域大洪水等洪澇災害,以及2008年、2010年淮北地區大旱和2011年、2013年、2017年嚴重夏旱等干旱災害,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,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。安徽省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減災效益累計超過9000億元。
農村水利建設扎實開展
水利是農業的命脈。經過多年努力,安徽省已初步形成較完備的農田灌排工程體系,共建成萬畝以上灌區498處。有效灌溉面積6756萬畝,占安徽省耕地面積77%。節水灌溉面積1864萬畝,占安徽省有效灌溉面積21.7%。
安徽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,將農村飲水安全列入安徽省統一實施的民生工程,切實為人民群眾謀福利。到2018年年底,安徽省累計完成工程投資234.13億元,解決了3838.5萬農村居民和194.8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。安徽省建有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8898處,其中千噸萬人以上工程1456處,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9%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7.6%。
水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加快
水是生命之源、生產之要、生態之基。圍繞人與水和諧相處,安徽省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,水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全面加快。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,淮北、合肥、銅陵被授予國家節水示范城市稱號。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,248個省級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83%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,5.3萬名河長、2763名湖長上崗履責,覆蓋安徽省江河湖泊。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,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.4萬多平方公里。加強水利風景區建設,43處國家水利風景區和33處省級水利風景區,宛若一顆顆藍寶石鑲嵌在江淮大地上。
水治理能力逐步增強

2011年,安徽省委、省政府出臺《關于貫徹<中共中央、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>的實施意見》。2014年,安徽省水利廳印發《關于深化水利改革的實施意見》。推進水治理體制機制改革攻堅,加快建立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。深化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,全面完成水管單位體制改革,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,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,加快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來,《安徽省節約用水條例》《安徽省湖泊管理保護條例》《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條例》頒布實施,《安徽省實施<水土保持法>辦法》《安徽省水文條例》等完成修訂?!栋不帐〖訌娝A設施網絡建設規劃(2017~2021年)》《安徽省災后水利建設總體規劃》《安徽省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(2016~2020)》等一批重大規劃付諸實施,水治理能力不斷增強。
水安則邦安,水興則邦興。展望未來,在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新征程上,安徽水利人將堅守初心使命,勇于擔當作為,奮力開創新時代安徽水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