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894年,孫中山抱著“請急上書等方法,冀萬乘之尊或一垂聽,政府之或可奮起”的改良主義美好愿望,在家鄉翠亨村閉門十余日秉筆直書《上李鴻章書》,對清政府朝野不重視興修水利,不關心民生痛心疾首。“農民只知恒守古法,不思變通,墾荒不力,水利不修,遂至勞多而獲少,民食日艱。”

孫中山主張向西方國家學習,政府內應設專管農業和水利的機構。他說:“泰西國家深明致富之大源,在于無遺地利,無失農時,故特設專官經略其事,凡有利農田者無不興,有害于農田者無不除。如印度之恒河,美國之密西西比河,其皆泛濫之患亦不亞于黃河,西卒能平治之者,人事未始不可以補天工也。”孫中山還主張平水患、興水利,開墾荒地。孫中山的這次上書未被李鴻章采納,迫使他對清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,由改良圖強走向流血革命道路。

辛亥革命成功后,孫中山被公推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。不久,他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,讓位給袁世凱。此后中國進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時期,孫中山除組織進行反袁的護國戰爭和反對段祺瑞的護法戰爭外,還用了很大精力,考察研究中國的工農業、交通運輸業、水利河流等狀況,在夫人宋慶齡的協助下,用了近十年時間,撰寫了振興中華的實業計劃,提出了宏偉的設想,1921年列入《建國方略》之二,正式刊印出版。孫中山的實業計劃是一個以國家工業化為中心,使國民經濟全面發展的建設規劃。其中江、河、湖、海水利方面,提出興建北方、東方、南方三大海港。整治長江、黃河、淮河、海河、珠江五大江河,發展通航、水電、防洪、灌溉等水利事業。

由于黃河長期奪淮入海導致尾閭不暢,災害日益嚴重,已引起國內外一些有識之士的關注,成為有關民生的熱門話題。國內近代著名實業家和“水利狀元”張謇和辛亥革命元老柏文蔚,美國著名技師和工程師詹美生、費禮門等人先后考察淮河,提出了淮河導治方案,有主張全部入江的,有主張全部入海的,也有主張江海分疏的,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。

  
孫中山把導淮列入《建國方略》(又名《實業計劃》)之中,認真研究了各種導淮方案,1921年在滬期間,還親自向柏文蔚詢問導淮方法,討論導淮問題。經過大量研究之后,在實業計劃中,提出了“修?;春?,為中國刻不容緩之問題”。在導治方案上,他肯定了江海分疏的原則,在有關具體導淮路線上,他贊成美國紅十字會技師詹美生的通海通江意見,但對其在入海循黃河舊槽,入江經揚州西面一節,表示異議。在入海路線上,他采納了柏文蔚的建議,主張“淮河北支已達黃河舊槽之后,吾將導以橫行入于鹽河,循鹽河西下,至其北折一處,復離鹽河過河邊狹地,直入灌河”,從灌河口入海;南支在揚州入江之處,使“運河經揚州城東”,“則淮河流水,剛在鎮江之下面新曲線,以同一方向與大江會流矣”。他還主張淮河南北兩支,至少要有20英尺(1英尺=0.3048米)深的水流,使沿岸商船自北赴長江各地,以免繞道由長江口進入,可節省航程近300英里(1英里=1.609344公里),又可供洪澤湖與淮河洪水暢瀉,洪澤湖底可涸出改為良田。

孫中山導淮路線的設想,雖不盡切合淮河實際,以后在導淮導治上有所改進和變化,但他首次把淮河導治提到“刻不容緩”的高度,擺在重要議事日程上來,以及他肯定的江海分疏、水利與航運結合、利用水力發電等原則,對后世的治淮影響深遠。1927年國民政府在南京建立不久,即在國民政府之下成立了導淮委員會,蔣介石還自兼導淮委員會委員長,把導淮工程視為全國水利建設的首位。但由于國民黨政府內政腐敗,財政困難,導淮工作收效甚微,淮河災害有增無減。治理淮河這個艱巨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,毛澤東主席很快就作出治理淮河的決策,黨和國家把淮河列為我國第一條系統治理的大河。經過60多年的綜合治理,淮河流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實現了孫中山生前勾畫的藍圖,并在許多方面已遠遠超過他生前所追求的理想。
文章來源:《水與中國雜志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