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在翻閱目錄選擇本次讀書分享會閱讀章節時,“即使錯誤,也堅定不移的執行”這一章節名,就勾起了我大學上課時的回憶。我現在依然清晰的記得那是一堂管理心理學課,課上老師首先向大家提問了一個問題—“如果你覺得領導的某項決策是錯誤的,你會不會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?”,然后讓大家自由討論發言。
課堂上,大家的觀點基本上分成了三種,第一種觀點是不管領導決策是否錯誤,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,因為結果如何對于公司可能是重要的,但是與自己的關系不是很大,最后也不會責怪到自己的身上;第二種觀點和該章節所提到的故事一樣,口頭上贊同領導的決定,但是決策執行過程中卻按照自己的邏輯進行;最后一種觀點認為,如果覺得領導的某項決策是錯誤的,那么會在具體執行決策之前,積極向領導溝通,說明自己的觀點邏輯,最后再由領導作出最后決策,這樣既展現出自己的想法,又盡到員工的責任。如果現在將這個問題拋給已經工作的人,結果又會是如何?我想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領導怎么說,你便怎么做就好,你只是執行者,將領導的決策百分之一百執行到位便是最優秀的員工了。
其實,我們深挖這些觀點的內在邏輯,會發現通性是公司如何做出內部決策的過程。管理學中對于決策是這樣定義的,先是識別問題、確定目標,然后擬定備選方案、分析評價并選擇滿意方案,最終選擇、實施戰略,并在過程中持續監督和反饋效果。一項決策是否能夠百分之一百達到目標要求,我想沒有一個人能夠說的準,但是一項決策是否是目前最優方案,一定有人能夠很明確的說出來。
在現實工作中,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會對公司的某項決策產生懷疑,認為這項決策不切合實際情況,沒有照顧到所有職工,可是讓其想出有沒有更好更優的方案去替代目前方案時,又無法提出有效的意見與建議。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,一味的發牢騷并不能解決矛盾,敢于提出質疑,主動溝通說明想法,給出意見和建議,才能不斷向前。
人民日報2015年5月曾刊文論治國理政,文中說到要有“不怕麻煩”的精神,增進共識,凝聚力量,更需要不畏辛勞的毅力和精耕細作的耐心,但是也要認識到“勤刷鍋的媳婦打碗多”,不能因為害怕而當起鴕鳥先生,人心齊方能泰山移。對于公司的決策,其實和治國理政有著相似的地方。在公司內部,形成“反映有渠道,落地有回音”的制度體系,才能在決策過程中,讓廣大職工表達真實想法,才能廣泛吸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,同時做到有理有據的反饋,如此才能形成共振,凝聚成企業內部發展的最大合力。 |